中国农村卫生
主办单位: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国际刊号:1674-361X
国内刊号:11-5704/R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29691 人次
 
    本刊论文
泄热和胃汤治疗胃食管反流病50例临床观察

    胃食管反流病属祖国医学“胃脘痛”“嘈杂”“呃逆”等病范畴。本病主要由于食管下端括约肌抗反流功能失调,胃或十二指肠内容物逆流食管而引起的食管粘膜损伤,继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和消化性炎症表现。临床表现为上腹部或胸骨后烧灼感或疼痛,常发生于餐后平卧或腹内压增加时,直立或服制酸剂可缓解。重症患者可出现间歇性,甚至持续性吞咽困难或呕吐。近年来其发病率有增高趋势。

  笔者从2005年6月至2008年6月用自拟泄热和胃汤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在门诊患者选择经100例经电子胃镜确诊为返流性食管炎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中医辩证为肝胃郁热型,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0例,其中男34例,女16例;年龄25~60岁,平均(32.6±2.8)岁;病程2个月~5年,平均(6±4)个月。对照组50例,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25~56岁,平均(31.8±2.7)岁;病程3个月~4年,平均(6±3)个月。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2病例诊断标准

  2.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9年8月25日中国反流性食管病(炎)研讨会制定并通过的《反流性食管病(炎)诊断及治疗方案(试行)》)。

  2.1.1症状:有典型的GERD症状如明显烧心、反酸、胸骨后灼痛等。而无报警症状者需具备下例RE的依据:

  2.1.2  内镜诊断及分级(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会1999年8月在烟台专题研讨会上重新制定了RE的诊断及分级标准):见表1.

  表1 反流性食管炎的内镜诊断及分级

  分级  食管黏膜内镜下表现积分

  0级  正常(可有组织学改变)  Ⅰ级  点状或条状发红、糜烂,无融合现象  Ⅱ级  有条状发红、糜烂,并有融合,但非全周性  Ⅲ级  病变广泛,发红、糜烂融合呈全周性,或有溃疡

  2.2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1993年制定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反流性食管病中医辩证为肝胃郁热型具备如下特点:剑突下和胸骨后烧灼样疼痛,进食后加重,胃脘胀满不舒,反酸嗳气、急躁易怒、食欲不振、大便干燥、舌苔黄腻、脉弦数。

  3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自拟方泄热和胃汤(柴胡15g、紫苏20g、佛手20g、黄连15g、吴茱萸20g、茯苓20g、香橼20g、代赭石20g、姜半夏15g、延胡索20g、白芨20g、陈皮20g、乌贼骨20g、甘草5g)。每日1剂,水煮2次,合均分3次,分别于早中晚饭前30分钟前服用。对照组单独口服吗叮啉10mg,日二次口服。

  两组均以四周为一疗程,治疗期间停服其他治疗反流性食道炎的药物,同时忌食辛辣、凉及高脂肪、不易消化的食物,戒烟酒,调畅情致。

  3治疗效果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症状疗效比较

  组别 例数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痊愈率%

  治疗组 50   30     10    8     2       96         60 对照组 50   19     10    12    9       82         38

  两组患者症状疗效比较,经统计学处理(X2检验),总有效率及临床痊愈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及临床痊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4讨论

  胃食管返流病为胃及十二指肠内容物返流至食管所导致的食管下段粘膜炎症痛变,中医认为胃失和降为其总病机。本病症状多表现为胸骨下灼热疼痛、嘈杂泛酸、咽下不利、恶心呕吐、口干口苦、急燥易怒,多疑善虑,舌红苔黄,脉弦数。中医辩证此当属肝郁化热、邪热犯胃、胃失和降。故治宜泄热和胃。方中半夏、紫苏、陈皮和胃降逆,香橼、佛手理气破积,柴胡、黄连、吴茱萸疏肝和胃、清热。代赭石、延胡索、乌贼骨清热制酸,活血缓急止痛。茯苓健脾养胃、白芨护膜止血、生肌制酸,甘草调和诸药。

  现代研究证实,柴胡、半夏均具有促进胃肠运动功能,柴胡甙能兴奋小肠平滑肌,还能抑制胃液分泌,使胃液PH值上升;瓦楞子、乌贼骨含有磷酸钙和碳酸钙,有中和胃酸的作用。诸药联合应用起到了促进胃、食管正常协调运动,加强食管及胃的清除功能,减少食管下端括约肌松驰的发生频率,改善粘膜血运,抗炎解毒,减少胃液分泌,使食管内环境改善,炎症吸收。本组临床资料显示:单纯西药组总有效率82%,中药组总有效率96%,说明该药方有良好的疗效,但中药组病人远期复发的情况尚需继续观察。

  参考文献

  1  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慢性胃炎中西结合诊断和疗效标准。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0(5):31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二辑。1995  泄热和胃汤治疗胃食管反流病50例临床观察

  贾德广 杨诗保

  (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第二人民医院,四川 绵阳 621004)

  联系地址:绵阳市游仙区魏城中心卫生院胃境室

  联系方式:13508100378

  【摘要】目的:用自拟方泄热和胃汤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方法:自拟方泄热和胃汤每日一剂,水煮2次,合均分3次,分别于早中晚饭前30钟服用。对照组单独口服吗丁啉10mg,日二次口服。结果:两组患者症状疗效比较,经统计学处理(X2检验),总有效率及临床痊愈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及临床痊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病 泄热和胃汤 临床观察

  胃食管反流病属祖国医学“胃脘痛”“嘈杂”“呃逆”等病范畴。本病主要由于食管下端括约肌抗反流功能失调,胃或十二指肠内容物逆流食管而引起的食管粘膜损伤,继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和消化性炎症表现。临床表现为上腹部或胸骨后烧灼感或疼痛,常发生于餐后平卧或腹内压增加时,直立或服制酸剂可缓解。重症患者可出现间歇性,甚至持续性吞咽困难或呕吐。近年来其发病率有增高趋势。

  笔者从2005年6月至2008年6月用自拟泄热和胃汤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在门诊患者选择经100例经电子胃镜确诊为返流性食管炎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中医辩证为肝胃郁热型,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0例,其中男34例,女16例;年龄25~60岁,平均(32.6±2.8)岁;病程2个月~5年,平均(6±4)个月。对照组50例,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25~56岁,平均(31.8±2.7)岁;病程3个月~4年,平均(6±3)个月。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2病例诊断标准

  2.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9年8月25日中国反流性食管病(炎)研讨会制定并通过的《反流性食管病(炎)诊断及治疗方案(试行)》)。

  2.1.1症状:有典型的GERD症状如明显烧心、反酸、胸骨后灼痛等。而无报警症状者需具备下例RE的依据:

  2.1.2  内镜诊断及分级(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会1999年8月在烟台专题研讨会上重新制定了RE的诊断及分级标准):见表1.

  表1 反流性食管炎的内镜诊断及分级

  分级  食管黏膜内镜下表现积分

  0级  正常(可有组织学改变)  Ⅰ级  点状或条状发红、糜烂,无融合现象  Ⅱ级  有条状发红、糜烂,并有融合,但非全周性  Ⅲ级  病变广泛,发红、糜烂融合呈全周性,或有溃疡

  2.2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1993年制定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反流性食管病中医辩证为肝胃郁热型具备如下特点:剑突下和胸骨后烧灼样疼痛,进食后加重,胃脘胀满不舒,反酸嗳气、急躁易怒、食欲不振、大便干燥、舌苔黄腻、脉弦数。

  3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自拟方泄热和胃汤(柴胡15g、紫苏20g、佛手20g、黄连15g、吴茱萸20g、茯苓20g、香橼20g、代赭石20g、姜半夏15g、延胡索20g、白芨20g、陈皮20g、乌贼骨20g、甘草5g)。每日1剂,水煮2次,合均分3次,分别于早中晚饭前30分钟前服用。对照组单独口服吗叮啉10mg,日二次口服。

  两组均以四周为一疗程,治疗期间停服其他治疗反流性食道炎的药物,同时忌食辛辣、凉及高脂肪、不易消化的食物,戒烟酒,调畅情致。

  3治疗效果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症状疗效比较

  组别 例数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痊愈率%

  治疗组 50   30     10    8     2       96         60 对照组 50   19     10    12    9       82         38

  两组患者症状疗效比较,经统计学处理(X2检验),总有效率及临床痊愈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及临床痊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4讨论

  胃食管返流病为胃及十二指肠内容物返流至食管所导致的食管下段粘膜炎症痛变,中医认为胃失和降为其总病机。本病症状多表现为胸骨下灼热疼痛、嘈杂泛酸、咽下不利、恶心呕吐、口干口苦、急燥易怒,多疑善虑,舌红苔黄,脉弦数。中医辩证此当属肝郁化热、邪热犯胃、胃失和降。故治宜泄热和胃。方中半夏、紫苏、陈皮和胃降逆,香橼、佛手理气破积,柴胡、黄连、吴茱萸疏肝和胃、清热。代赭石、延胡索、乌贼骨清热制酸,活血缓急止痛。茯苓健脾养胃、白芨护膜止血、生肌制酸,甘草调和诸药。

  现代研究证实,柴胡、半夏均具有促进胃肠运动功能,柴胡甙能兴奋小肠平滑肌,还能抑制胃液分泌,使胃液PH值上升;瓦楞子、乌贼骨含有磷酸钙和碳酸钙,有中和胃酸的作用。诸药联合应用起到了促进胃、食管正常协调运动,加强食管及胃的清除功能,减少食管下端括约肌松驰的发生频率,改善粘膜血运,抗炎解毒,减少胃液分泌,使食管内环境改善,炎症吸收。本组临床资料显示:单纯西药组总有效率82%,中药组总有效率96%,说明该药方有良好的疗效,但中药组病人远期复发的情况尚需继续观察。

  参考文献

  1  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慢性胃炎中西结合诊断和疗效标准。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0(5):31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二辑。1995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中国农村卫生》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中国农村卫生》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